公关策划公司:“病猫”英特尔的赌注与反击
新浪科技 韩大鹏
“老虎不说话,以为是病猫”。
在面对媒体长期的质疑声中,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终于发出了呐喊,面容兴奋却略显紧迫。
这一幕发生在9月19日英特尔的一场活动上。杨旭话音落地,现场陷入短暂的寂静。坐在杨旭身旁的是执行副总裁兼制造、运营与销售集团总裁Stacy Smith,他最先反应过来,抬手轻拍了杨旭的肩膀,面带微笑。
近些年,杨旭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位接近杨旭的人士告诉新浪科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在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客户、媒体、同行甚至政府官员,在多个场合向杨旭提出过类似的疑问:这样一家以技术著称的跨国企业,在技术变革的当下,怎么动静那么小呢?真的落后了?……
错,或许不在杨旭,而是在公司更高层面的决策上,甚至是全球的策略布局上。数据显示,7年前,英特尔还占据整个半导体芯片市场近80%的份额,而在去年,这一数据剧降到14%。
英特尔,这个称霸行业40年的蓝色巨人,倒在了近年来兴起的移动互联网上。其面临的是来自高通、英伟达、三星、AMD等的多方围剿,虽付出不菲代价,但终未摆脱困局。
时来运转,今年下半年,英特尔迎来了几个利好消息,杨旭等人或许看到了转机。在今年第三季度营收方面,净利润为45.16亿美元,创同期最好盈利水平,在计算机业务、数据中心业务、物联网业务等均表现亮眼。此外,苹果和高通之间存在法律纠纷,消息称苹果正考虑使用英特尔芯片来替代,这无疑会让英特尔在品牌和产能上再步提升。
都说大船难掉头,英特尔这艘载有10万员工的战舰调转了三年,是否已摆正航向,是否可继续杨帆呢?
错失到沦陷
今年10月3日,英特尔官方发来噩耗:前CEO保罗-欧德宁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欧德宁是英特尔第五位CEO。在他掌舵的8年时间里,英特尔在财务方面的业绩持续飙升:从2005年的340亿美元升至2012年的530亿美元。
同时,也就是这8年,英特尔错失了移动互联网。
时间回溯至2013年的5月17日。这一天,欧德宁宣布卸任,同时“忏悔”了过错:“英特尔的芯片原本可以出现在苹果手机中,但我当时回绝了苹果提出的交易”。
当年乔布斯曾找到欧德宁,提出了芯片需求并给出了报价,但报价要低于英特尔的预算成本,欧德宁拒绝了。
“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预算成本是错的”,欧德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iPhone面世前,没人知道它可以做些什么,事实上它的出货量比任何人的想象要高出上百倍。
另一则消息是,在2016年6月27日,Marvell以6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英特尔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获得了英特尔的XScale产品线。
IT分析人士告诉新浪科技,这一举动意味着英特尔真正放弃了移动市场。虽然它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生产手机和其他手持设备芯片,但终不敌高通等竞争对手,多年来一直未公布该领域的业绩,常年亏损的可能性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的研发始终面临着进度缓慢的问题,“抢占4G市场的年代,高通和联发科最快时每半年发布一次旗舰款,而英特尔的SoFIA手机芯片还停留在3G技术上,即便上市了也没什么竞争力”。
该人士认为,英特尔放弃通信部门属无奈之举。一方面,从当年各方数据对比看,英特尔在4G时代严重落后,奋勇直追不仅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还要大量引进人才和技术,而当时的尖端人才集中在高通等公司,挖墙脚很难。另一方面,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各家手机厂商已作出了选择,英特尔非但没有新客户,同时还失去了已有客户,“比如华硕旗下的ZenFone,就减少了英特尔的订单”。
实际上,从2016年英特尔的战略布局看,公司确实已放弃移动时代,而是聚焦到5G。因5G时代被公认为万物互联,所有设备均将联网,届时数据量将以几何倍数剧增,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无疑是英特尔最擅长的。
圭臬与反抗
与主动放弃移动时代不同,在摩尔定律上,英特尔始终在坚守,甚至可以说誓死维护。
杨旭之所以“呐喊”,动力来自英特尔公布的10nm工艺技术,这项技术对于“摩尔定律已死”的言论给予了正面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