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策划公司:媒体公关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个新兴的行业来说,它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行业从业者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对媒体公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与其说媒体公关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它更像一门艺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媒体公关与社会文化、人文、认知、时尚等方面有着太多的关联。由于这些内容是感性和不确定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找到一种模式或方法是最佳的。这意味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受众群、不同的时间段,我们都要寻找不同的公关方法与之相对应。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同一个媒体,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定位、风格、关注点、选题重点也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或者说,它是一个不停在变的变量。从媒体公关的主体(企业、组织或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任何一个主体在不同阶段都会有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用户群、企业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媒体公关的主体也是一个变量。
从媒体传播的最终目标受众群来看,即便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同样,不同时代的同一年龄段受众也有相当大的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渠道。
以20-30岁的年青消费群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这一消费群与现在这一年龄段的消费群存在的价值观几乎是完全两个概念。而且,经济发展带来对大众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使这些因素的更新换代日渐加速——10年前,我们会觉得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青人之间存在代沟,(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今天,我们甚至发现相隔3-5年的年青人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代沟,这种代沟正是他们各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而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认知模式。媒体公关如果无法打开目标受众的认知大门,它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媒体公关。
社会文化发展的加速使媒体公关的发展必须保持与之同步的速度。也就是说,媒体公关的发展也必须同步加速,否则,媒体公关将无法跟上市场的需要。而媒体公关发展的加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一种与市场、社会、人文、媒体、客户环境相适应的创新。
正因如此,我们从来不认为照搬国外一些成功的公关模式、公关思路就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相反,如果照搬,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一些。正如古代哲学家所说的,你永远不会踏进同样一条河里。因此,我们不能指望舀到同样的一勺水,这就是说,成功是不能克隆的。
除了媒体传播面临的客户、媒体和受众在改变外,媒体传播所使用的渠道、工具也同样在不断加速地变化。
仅仅在5年前,媒体传播几乎没有网络媒体这一概念,而今天,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渠道,它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尤其在一些时尚产品和计算机产品领域,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有时候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我们调查发现,最近两年里,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点主要并不是通过平面媒体或影视媒体实现的,而是首先在网络中被大众关注的。
这种高速发展的渠道不得不引起媒体公关界人士的思考:为什么像木子美(因写性体验日记在网络中一举成名)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中如此迅速地传播?它是否意味着媒体公关界已经落后于这一媒体发展形式,需要更超前的思维和创新?我们注意到,即便是最成功的媒体公关案例也没有像“木子美”这样达到爆炸性传播的效果。这是否意味着有很多潜在的传播能量没被媒体公关所利用?
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这种探索正是媒体公关发展的基础。事实上,我们的媒体公关也许永远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正是这些我们每天都熟视无睹的现象给我们指出了发展的希望。
媒体公关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巅峰往往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某些细节的抽象。从这一点上来说,媒体公关更需要一些来自生活本身的创新,也只有能够从生活体验中创新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关大师——媒体公关是一门活跃于大众生活中的艺术!
从生活中获得抽象的结论是哲学家的特长,因此,公关的成功者属于富有哲学思维的人,他是公关大师的同时首先必须是一位具有独特哲学思想的人。尽管以往的哲学体系对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新的生活中仍需要新的哲学思想与之相对应。同时,哲学不是一种可量化的科技,它是人性的、抽象的,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某种东西。媒体公关有时候也是如此,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的结果往往无果而终。
与科学的创新不同,哲学也好,媒体公关也罢,它的创新往往建立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之上——过去的体系只代表着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会体系相适应,它与今天的文化常常是相悖的,而科学中的大多数理论体系(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在几千年前一直沿用到至今,而且还会沿用下去。
因此,媒体公关没有后来者,只有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