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策划公司:赵启正:“中国第一新闻官”不做“泡沫”院长
赵启正
1940年1月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历任中国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技术员,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车间副主任、设计科副科长、副厂长,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现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系十六届中央委员。
国务院新闻办每一次新闻发布会举办之前,都要跟举办新闻发布会的部门开策划会,特别注意收集各大媒体有关方面的社论、言论、评论,从中找出记者们可能提的问题。赵启正坦言,“这倒不是为了对付记者,而是尊敬记者,让他们满载而归”。记者越明白,就越容易把它传播出去。
以前,人们总是习惯地说向世界“宣传”中国,而赵启正认为应该用“说明”这个词,以免被误译。他解释说,英文的Propaganda(宣传)一词在历史上用得太多了,太滥了,已与中文"宣传"一词的原义相去甚远。在当今形势下,正确说明中国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明度和时效性。因此,他更愿意把外宣说成是"说明"、"解释"或"传播",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存在状态,传播中国的文明文化。
去年11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周年院庆典礼上,赵启正从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书记程天权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就任该校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自己的新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从新闻领域和非新闻领域促进人大新闻学院继续蒸蒸日上;二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自己也要多培养年轻人。他声言“这份聘书很重,也许有一吨重”。
“中国第一新闻官”
“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是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一项目标。这无不向公众昭示,一个随时准备与媒体握手、与公众对话的政府呼之欲出。
有力推动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现在,70多个国务院部委设置了80多个新闻发言人,基本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据统计,20多个省级政府也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出了新闻发言人。在促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方面,被誉为"国务院喉舌"的国务院新闻办一直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赵启正在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任上时更是把向世界“说明”中国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1998年年初,赵启正出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3个月后任主任。从此,赵启正的名字开始与中国的外宣工作联系在一起了,成为“中国第一新闻官”,几乎每天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记者的采访与挑战。
赵启正提倡“外宣盲目性乃一大忌”。他认为在我国外宣工作中就存在3个不同的层面:中国基本情况的对外宣传、时政新闻的对外报道、热点问题的对外介绍和解释。在中国基本情况的对外宣传方面,要精选最想告诉外国人和外国人最关心的内容;在时政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要提高时效,尤其是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时效;在热点问题的对外介绍和解释方面,要加强针对性和说理性。
而且,还要分析世界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评论,从中分析当前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深度,从而指导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避免无的放矢。新闻办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世界媒体对中国的评论,其中包括对国际上重大事件的看法,特别是世界重要媒体和重要人物涉及中国的言论。
同时,他也谈到,各部门的发言人们自己也可以回答问题,但有的回答过于技术性,(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都是专业术语,所以在策划会上会被建议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记者越明白,就越容易把它传播出去。
赵启正鼓励新闻办的人员日常和世界各国驻京新闻官、记者加强交往,除新闻发布会外,还需要不定期地开一些见面会和吹风会,解疑释惑,介绍新情况。
为确保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赵启正所领导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了中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3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并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活动,请来自政府信息部门高官、新闻及传播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知名公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讲授新闻发言人所应具备素质的课程。
作为一名政府部门高官,赵启正在发表公共演讲时,他的立场毫无疑问是政府的,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语言却是新闻记者的;作为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需要技巧,但不能过分强调技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进步性,体现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意义,维护国家利益。
在不少人眼里,对新闻报道一直有这样的逻辑概念:报道坏消息一定是“负面报道”,而“负面报道”就一定是在“找事”、“添乱”,所以不能有“负面报道”。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赵启正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赵启正说,总体上看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比较弱。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媒体在资本实力、传播网络、经营理念和人才素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所需的国际资讯需要国际媒体的合作。对于中国记者,赵启正希望能够加强训练,特别是要有竞争力。
在长期的对外新闻交往实践中,赵启正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风格和模式,也为新闻工作者和外事工作者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新闻外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