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划公司:李剑波:公关界的“政府通”
翻开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李剑波的履历,记者发现,他十几年的公关职业生涯,似乎永远都跟国家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记者面前的李剑波,机智,幽默,然而又不失谨慎,不难看出多年从事政府事务工作的磨砺和智慧。采访之初,李剑波便从与国家公关的第一次接触开始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国家公关先行者
在记者接触过的跨国公司公关总监中,其中不少人的公关之路往往是职业生涯中的“半路出家”。而李剑波却是个例外。他与公关的情缘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初就开始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剑波大学毕业,获得北京大学法律和国际关系的双学士学位。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双学士,他顺利地考上国家公务员,(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进入国务院文化部。他的第一份工作便跟公关扯上了关系。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举行,李剑波第一次接触公关便承担大量工作:从艺术节的节目组织策划,到宣传推广,再到协助邀请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李剑波全方位接触了一次大型的国家级公关活动,也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尤其是2008北京奥运之后,国家公关开始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议题。然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的对外形象传播意识却远没有现在这样强烈。但是,李剑波却早早就开始从事国家公关的工作。经过在国务院文化部数年的锻炼和赴英留学的积淀,李剑波被派到中国驻英大使馆,任二等秘书,专职推广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当时,国外对中国的了解非常片面,此时又正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很多英国人甚至在英国的葡萄牙人都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加上很多民族分裂分子的骚扰,李剑波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通常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受到人身攻击。然而,这种困扰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要让更多英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豪情。
“那时,我常常自己背着很多书刊、电影放映机和拷贝,在英国各地跑,比如到社区和学校里给英国人放电影,放完后再给他们讲解,这让很多英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认知。”李剑波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初的情形,“香港回归之前,《鸦片战争》这部影片拍出来后,在国内反响很大,但在英国,开始主流影院不让进,我就想办法先到二流院线和非主流电影节放映,逐步打进主流影院,哪怕是非常短的挡期。”
为了推广中国文化,李剑波组织了多次“中国周”这样的活动。1998年,李剑波策划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活动,China in Britain,主要是向英国公众介绍中国在文化、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的成就。“这次活动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我自己跑到英国的金融城,与巴克莱等英国几家主要的金融机构进行接触、沟通,终于成功‘化缘’。”这次活动通过展览、电影放映、钢琴演奏会、酒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最终,活动相当成功,《云之南》的制片人等许多主流人士都参与进来,就连法国某知名酒商也主动联系提供实物支持。凤凰卫视、TVBS以及相关英文媒体对李剑波进行了采访,在媒体的传播下,这次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大使馆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培养了我作为公关人的基本素质。”回忆起在英国工作的一点一滴,李剑波很动情,从中不难看出他那种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得失,执着地推广中国文化的爱国情怀。
如果说之前的经历培养了他作为公关人的一种执着精神,那么在中国美国商会的工作则为他积累了深厚的行业基础。2000年,李剑波进入中国美国商会,担任公共事务总监。在华投资的美资企业差不多覆盖所有行业,由此也几乎涉及所有的中国政府部门。正是在中国美国商会的工作,让李剑波深入了解了西方各大公司在公共关系尤其是政府事务领域的基本理念和做法。2003年,他应邀出任通用电气(GE)公共事务高级经理,GE的严格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李剑波在政府事务方面的素质。直到今天,他依然对“老东家”在公司治理和政府事务方面的严谨颇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