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活动策划郧西七夕“乞巧”习俗别具一格

2013-01-24
郧西七夕,乞巧习俗,活动策划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这是唐诗人祖咏的《七夕乞巧》,优美的词句描写是七夕乞巧的盛况。

  今年的8月6日(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华民族传统七夕节,也是旧时姑娘们极其重视的日子。由于该节俗内容以妇女“乞巧”求智为主,故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如今,人们逐渐认同七夕为“中国情人节”,节日氛围不逊于西方的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受到了国家保护。

  中国“七夕”看郧西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在郧西已有千百年历史。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郧西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鲜活的民俗,构成了品相众多、规模庞大的七夕文化现象。生活在郧西天河两岸的人们,“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七夕文化。

  “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是梁简文帝的诗《七夕穿针》,描写的是女子七夕比赛穿针的心理:线没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线头散开了,怪夜风太大……可见古代女子对“七夕穿针”的重视。因此,“针线活儿”曾是郧西妇女“至死不渝”的事业,也是她们的必修技艺。“针线”的好与坏也是衡量郧西女子贤淑、聪慧、灵巧的主要标志之一。

  古时,郧西的女子特别希望自己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每逢七夕,女子都会乞求织女显灵。她们对着天上的星斗,穿针引线,礼拜织女星,乞求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能拥有美满幸福的爱情姻缘。

  如今,充满了传统民俗风味的“乞巧”活动在郧西再度显现。七夕节期间郧西的女儿们除了穿针引线、洗脸染甲外,还要做些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捏巧食等“得巧”。都是变相的通过“乞巧”哀求天上的织女星提高人间妇女的刺绣技术与烹饪手艺。

  “乞巧乞巧帮帮,一双鞋做两双。瓜桃李枣,年年有个乞巧。七姑娘下凡来,给娃教针教线来……”

  郧西“七夕”节味浓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即将来临,郧西的女儿们忙乞巧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早早开始准备“乞巧”工作。

  家住郧西城关镇吴家巷的马阿姨从孩提开始就在大人的带领下过七夕节。如今她已65岁,每年在七夕节前就开始带领自己的孩子“赛巧”、“乞巧”。她们围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面前摆满了“针头线脑”。每人手拿一针一线,有的绣花,有的做绣球,有的做鞋垫……到了七夕节晚上,她们把平时绣好的枕头、鞋帽、饰品都拿出来晒晒,活动策划公司,看谁做的花样多,看谁的针脚细腻,看谁穿针引线最快,就说明谁“得巧”成功了。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管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郧西妇女们忙着乞巧之时,男子也没闲着,他们也在忙着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官运亨通。

  真可谓是“纤云弄巧”,弄的是代代相传的技艺,巧的是新时代留下去的七夕文化。这个曾经一度被西方情人节取代的节日,如今在郧西51万人民的参与下又渐渐恢复了原有的意义,这种民间文化越来越被郧西人们重视。

  欢庆“七夕”迎宾朋

  郧西从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暨牛郎织女故事邮票首发式,现场113对中外情侣喜结连理,邮票设计师李昕亲临现场签名发售。

  今年的8月6日(农历七月初七),郧西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以后将每年举办一次七夕文化旅游节。用七夕文化的开发引来一批旅游投资者,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已被列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和湖北省 “一县一品”文化项目,“天河的传说”也被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争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