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关策划: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理念
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政府与企业的盈利性目的不同,政府的公关宣传是为了向外界宣传施政理念、展示良好形象。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政府傾尽全力。一方面,中国政府希望在蓬勃发展的新北京为世人奉献一届与众不同的新奥运,为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增添新活力,促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体育盛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使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融,向全球展示东方文化魅力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筹备、申办到成功的举办都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而在这光彩照人的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人们向往进步的共同心声,是人类挑战困难的强大动力。北京代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直致力于将我国独特的人文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北京在选择新建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和交通、通讯、住宿等基础设施及竞赛日程安排、体育场馆的赛后使用等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便捷地为运动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赞助商、游客和当地人民群众服务。此外,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就是在最具文化特色的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这本身就是对人文奥运理念的遵循。
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口号的核心。作为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寓意深远。人文奥运的宣传与公关具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借助奥运这个绝佳平台和极好机缘,人文精神彪炳文化的伟力,展示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持久的国际文化环境。
人文奥运提倡以人为本,在国际大交流和文化互动中展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坚强决心,为提升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科学发展战略的政治认同,加深文化共识提供了体验渠道和实践平台。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蒋不仅向国人展示自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政府成功塑造自身形象的一个公关策略。
借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中国政府进行以和谐为灵魂的人文精神的宣传,一方面是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在当代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严峻冲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时刻威胁着我们,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冲突中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就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奥运中人文理念与和谐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就国内形势,也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理性追求,始终奉行以民为本原则的执政理念。
对于中国来说,“以人为本”并不是当代才被提上日程的,而是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不绝的一种文化精华。“以人为本”源自中国古籍《管子》。《管子•霸言》篇中论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最早使用“以人为本”的记载。
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后齐国出现了内乱,内乱过后,齐桓公即位,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齐相。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说:“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巳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因此,就有了《管仲霸言》里的记载。•后来,齐国桓公接受了管仲“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实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国家很快强盛起来,争得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权。“以人为本”的观点是齐国民本思想的精华。齐国民拍案一不抛弃,不放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活动。在这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是对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团结,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汶川震荡的意义,或说补偿的代价,也恰在于灾难之后,给国家与民族賦予前行的新精神与新力量。这一场灾难,使人文精神与人本理念在我们的心中持久激荡。自汶川震灾始,公民获得“降旗志哀”的权利,灾难中普通人的名字进人公共视野。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不仅是一个国家给予遇难者的最高礼遇,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的转身。灾难唤醒了文明古国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激活了所有国人的民族情怀和博爱胸襟,更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公民之间的情感交汇与价值融合中凸显力量,绽放异彩!事实证明,以人为本的这一科学理念,一旦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同,就能在实践中迸发出力量,就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珍惜和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感,激起人们心中无私无畏、奋不顾身、勇敢拼搏的浩然正气,并转化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抢救奇迹在神州大地出现。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截至22日中国抢险救灾人员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达数8万余人。这只有强大的中国才能做到,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救灾成绩相媲美的。在这次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强大组织力和敬业奉献精神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也令大多数西方媒体和评论者感佩不已。
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媒体报道的一系列活生生的真实的故事催人泪下,震人灵魂,令人感动。面对大自然造成的无情灾难,以人为本的党和政府就是人民的天。从许多抗震救灾的报道可以看到,党和政府不但在在救灾全过程中率先模范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在报道中宣传人道主义的志愿者精神和感人肺腑的真爱实情,通过灾难把平常的、普通的爱升华为博爱、大爱。
灾难之中流露的人间真情是世间最真挚和最高贵的情感。国际媒体本思想源远流长,蔚为传统,一直为齐国优秀的政治家所继承、弘扬,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民本思想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具人民性、务实性和智慧性的一支。
对于“以人为本”,《贞观政要•务农》篇中也有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本”,即办事要抓根本。它所反映的历史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淸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堉”。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经常引用孟子的“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而唐代进人“贞观之治”这一璀璨夺目的时期,与唐太宗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之国的重要理念密不可分。
三刻拍案
把眼光转回到现代,可以发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政府日益坚定地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刻刻为民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负责任的、全心服务人民的现代政府形象日益清晰地呈现在广大民众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