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报道与新闻策划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好看”,可以说是“背着石头上山”,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电视制作人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恰恰还要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以期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这就要求记者编辑有“举重若轻”的本领,将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新闻性强的节目。一般来说,主题性报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因此新闻策划在其中显得很重要,从选取典型题材到确定报道方式,都需要周密的策划。从实践经验来看,新闻策划并不是意味着电视人可以闭门造车、主观想象,而是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与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新闻策划在主题性报道中发挥的作用,就在于有的放矢、节约人力物力、追求最佳效果。CCTV《新闻联播》是播出主题性报道的主要新闻栏目,从已经播出的此类节目来看,主要形式是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往往形成一定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比如,系列报道《改革在你身边》、《腾飞的“八五”》、《“菜篮子”工程》、《走马上任新部长》、《来自浦东的报道》、《风雨兼程话“京九”》、《历史的跨越》、《走遍中国》? 新闻具有历史记录的功能。“一切过去了的,都将变为亲切的回忆。”如果没有新闻对社会生活的梳理与记录,我们的记忆将会模糊不清。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很容易产生“恍若隔世”的感觉。如何正确“瞭望”我们周围的环境,给人们以信心和鼓舞,“主题性报道”是大有可为的,甚至是责无旁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主题性报道已经司空见惯,但及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使之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在此,我们截取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的一个“横断面”,也就是2000年的几个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以及相关报道,予以剖析,从中可以领略主题性报道的魅力。
一、 独家新闻:主题性报道的新突破
主题性报道并不仅仅是报道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事实,还能抓住一般人不甚了解的独家新闻。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就是记者善于捕捉独家新闻的结果。当了解到安徽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消息后,中央电视台记者从有关部门争取到了独家报道权。这组报道政策性非常强、问题敏感、涉及面大,因此报道的难度也非常大。新闻采访部金融组组织精干人员,认真策划,几次前往安徽采访,反复征求当地各级领导意见,结合安徽实际特点,采制了4集专门报道,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报道了安徽费改税的情况。此片播出前,还先后经过安徽省、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金融工委和温家宝同志的反复审看,几易其稿,终于在8月5日、6日、8日三天在《新闻联播》栏目分期播出《中国农村又一次重大变革》的连续报道,成为中央电视台又一组题材重大的独家新闻。这一成功的例子说明,主题性报道除了报道已经取得的成就,还可以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对于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只要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央精神,就可以及时予以报道,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 推出精品:主题性报道的生命力
主题性报道不是应景之作,需要精心制作才可能出精品。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经得起推敲。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2000年8月26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共8集),相继推出《深圳特区今天20岁》、《高科技托起新深圳》、《把城市建在花园里》、《特区劲吹文明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旗红、特区兴》、《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深圳特区20年,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典范,其政治性、历史性的意义都是独特的,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深圳以及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国二十多年来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例证。”因此,关于深圳特区二十年报道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奏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在客观上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有效运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获得丰收”等重大理论问题,达到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政治要求。
深圳20年,内涵深刻、包罗万象。《伟大的实践》这组报道在选题上避免面面俱到,而从大处着眼,突出重点。8集新闻节目各有侧重。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重在展示今日深圳英姿,从宏观上报道特区的伟大成就;《高科技托起新深圳》以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报道深圳经济的高起点,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把城市建在花园里》报道深圳这一新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新观念和新成就,展示了深圳的环境美;《特区劲吹文明风》报道了特区人的精神文明风范,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心灵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对深圳进行解剖,生动地总结了特区的实践经验;《党旗红、特区兴》重点报道了特区在党的建设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达了深圳特区是党领导下的特区这一重要观点;《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紧密配合中央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时代主题;《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做足“开放”的文章,重点报道深圳勇于开放和敢闯的特区精神。这些报道总体上突出了深圳特区的“特色”,举一反三、发人深省。
《伟大的实践》这组系列报道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前期策划、采访与后期编辑制作,参与报道的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为高质量地完成宣传任务,报道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详尽的新闻策划方案,并在实地报道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记者编辑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不辱使命,使得这组系列报道在整体上质量整齐,形成声势。
在主题性报道与成就报道这类电视新闻中,《伟大的实践》有创新、有特色。该组节目在声画语言的运用上十分丰富,发挥了电视传媒的优势,既有宏观场景的航空拍摄、记者多点现场报道,又有鲜活的细节与故事表述、人物采访,可视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尤其是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气势恢弘、画面精美、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使人耳目一新。总体上,这组系列报道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富于视觉效果的形象来说话,使政治性极强的主题报道有了很强的吸引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 宣传鼓动:主题性报道的使命感
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原则,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主题性报道,记者编辑也就有了一种使命感或者说是责任感。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更要密切配合党的工作、鼓舞团结全国人民向前迈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
自觉地成为中央政策的宣传员,是主题性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说,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新闻媒介就决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为之呐喊助威。2000年元旦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就策划了“西部迎春”详细的报道计划,春节期间,近三十名记者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携带卫星地面站等设备,分赴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克服天气严寒、风沙大等不利的因素,在十几天的采访过程中,共采制了《中国西部涌春潮》、《雄关烽火绘巨龙》、《戈壁春意浓》等二十多条新闻。
及时总结政府工作中重大举措的成功经验,是主题性报道的社会责任。国企三年脱困,全国看东北,东北看辽宁。作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诸多困难的典型代表,辽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备受国人关注。中央电视台组成精干的采访组于99年12月中旬分赴辽宁各地,从七个方面对决战中的的辽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进行采访。2000年春节期间,在《新闻联播》中陆续播出《辽宁国企:以技术提高竞争力》、《国企脱困:领导班子是关键》等七集,,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反映了辽宁国企改革发展中的不凡业绩。节目播出后,反映强烈。
一个阶段的成就报道是主题性报道的重要内容。2000年是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为集中反映我国“九五”期间不平凡的建设成就,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负责采制系列报道《继往开来话“九五”》,这组报道从9月19日开始在《新闻联播》播出,共计20集。内容包括“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以及金融、财税、农业、外贸、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等领域。节目报道范围涵盖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层面,客观、全面、充分地展示“九五”成就。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出发,使节目形象生动、有说服力,受到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表扬。
“讲政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是主题性报道的核心。中央2000年二月份做出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的决定,以进一步扩大“三讲”教育成果。中央七大常委纷纷下到各省就开展三讲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时政组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随领导各地视察的报道任务。同时,其它各组记者及时配合中央的宣传精神到各地采访。如《湖北黄石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浙江宁海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巩固三讲教育成果》、《江西樟树:对平庸党员亮黄牌》等报道紧密配合了中央的新要求,选题准确、新闻性强、报道内容生动形象,用事实说话,避免空谈,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舆论监督功能也得到了发挥。新闻节目《河北灵寿:万名干部蜂拥下乡收提留》,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一面“认真搞三讲”,一面是假“三讲”的事实,抓住典型采访报道。新闻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三讲”办主任张全景还专门听取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题汇报,并责派工作组赴河北调查处理。
《新闻联播》从2000年3月12日开辟“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专栏,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积极部署力量,选取典型的事例进行这一重要报道。从播出的节目看,新闻所聚焦的单位或地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紧密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抓住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一重点,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富于时代精神。如《“心连心”工作法解开了下岗职工的思想疙瘩》,在下岗再就业这样的老话题上,没有在下岗职工转变观念上多做文章,而是突出报道吉林四平市干部如何与下岗职工结成“心连心”对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收到了社会稳定和解决下岗职工实际困难的双重成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另外如《内蒙古铁骑集团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富而思进的竹林人》等新闻都及时报道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贯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典型经验可学可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亲和力。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四、 释疑解惑: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
对于某些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深度报道,这是主题性报道的特长。
2000年“《婚姻法》修改”成为社会焦点话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予以极大关注。12月22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二审《婚姻法(草案)》,以后又向社会公布草案,征求修改意见。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开设“聚焦婚姻法”专栏,采编部门密切配合,每天关注《婚姻法》修改进程,及时对有关婚姻法的历史沿革、“家庭暴力”、“重婚”等焦点问题采访有关人士,保证每天在专栏播出2—3条新闻。此专栏的开播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一直开设到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联组会议第二次审议《婚姻法修正案(草案)》结束,此后还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一新闻实践的意义就在于,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出发设置议题,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中央电视台由于它有着“对内代表党和政府,对外代表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定位,因此主题性报道份量比较重。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做到与时共进、不断创新,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上述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就是策划贯穿始终,指向明确,在特定的议程内引导舆论,将新闻手段与宣传目的有机结合,实现“媒介”的沟通功能。